关于副黏病毒病
水禽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水禽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副黏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水禽均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近年来,由于水禽养殖发展过快,配套设备更新速度较慢,饲养条件较差,水禽饲养密度大、饮用器具消毒不彻底、种蛋来源复杂、免疫情况不清等状况,导致其抵抗力降低并易感然发病,临床上若感染副黏病毒,会出现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也会有神经症状出现,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排稀便、角弓反张等症状,产软壳蛋、无壳蛋等,产蛋率明显下降。
流行病学与流行现状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病鹅、病鸭、带毒鹅及带毒鸭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污染的饲料、水源、垫料和用具均能成为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由于在患病鸭、鹅的蛋中能分离到该病毒,因此本病也很可能会垂直传播。
发病时间: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冬春季节多发。
易感动物: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鸭、鹅都能发病,其中雏鹅的发病率、死亡率较高。
临床特征
发病水禽日龄越小,其发病率、死亡率越高,病程越短,康复几率越小。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病禽出现精神萎靡,流出水样鼻液、咳嗽、呼吸急促,流眼泪,排出灰白色或绿色稀粪,出现糊肛,病程相对较短,一般3~5 d,死亡率可达100%。相对而言,青年或成年水禽前期临床症状相似,后期会出现神经症状,如扭颈、仰头或转圈,死亡率较低,产蛋率下降,康复后生长缓慢,产蛋率开始慢慢恢复。
雏鸭精神萎靡,出现扭头、仰头等神经症状
病鸭排出绿色稀便
图片来源:《动物疫病防控与诊断彩色图谱》,崔治中、金宁一主编
病理变化
主要以出血为主,需要与流感、小鹅瘟疾病鉴别诊断。剖检可见心冠脂肪有大小不等出血点,心内膜出血;气管、肺脏出血;肝脏肿大,有白色坏死点;脾脏表面坏死灶;腺胃与肌胃交界处、食道与腺胃交界处出血;肠黏膜表面有大小不一的溃疡灶;卵泡变形、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有的由于禽舍环境潮湿,饲养条件较差,副黏病毒病会发生大肠杆菌的继发感染,在肝脏表面上会有纤维素性渗出。
小肠粘膜局灶性出血
胰腺大小不一的出血点
腺胃乳头出血
气管环出血
图片来源:《动物疫病防控与诊断彩色图谱》,崔治中、金宁一主编
实验室诊断
通过鸭胚传代,进行血凝素(HA)与血凝抑制(HI)试验;RT-PCR与中和试验也可用于该病毒的检测鉴定。
预防与治疗
1、由于水禽舍内较为潮湿,需要加强管理,更加注重环境、车辆及人员消毒,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减少应激因素,由于种蛋来源复杂,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全进全出。
2、免疫接种保护,皮下或肌肉接种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对易感鹅群或鸭群定期进行免疫。
3、发病后可进行紧急接种,在姜丹等人的报道中提到,使用鹅副黏病毒分离株YG97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进行紧急接种,注射疫苗6~10 d后,患病鹅群停止死亡,患病种鹅在注射疫苗第10天就可恢复产蛋。
4、发病后可配合抗生素用药,拌料或饮水,以防细菌继发感染,对于污染的垫料、用具等及时消毒处理,防止传染范围扩大。
小结
目前已进入秋冬季,在保温的同时也应注意通风,需加强对副黏病毒疾病的监测,定期采棉拭子样品送实验室抽检;同时做好防控工作,保证疫苗的定期接种,其传播方式较广,对水禽的致病性高,危害严重,应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
中药防控方案推荐:定期使用正冠乐+温白三+料磺1号,各按2g/斤料,连用3-5天或遵医嘱用。
参考文献
[1]于萍, 于晶芳, 于晶华.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症状、鉴别和治疗措施[J]. 现代畜牧科技, 2017(4):101-101.
[2]甘一迪. 鹅副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及其防控[J]. 现代畜牧科技, 2017(12):81-81.
[3]黄宇翔, 刘力威, 李洪彬,等. 鹅细小病毒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分离鉴定[J]. 中国家禽, 2013, 35(2):22-25.
[4]Yaiw K C, Bingham J, Crameri G, et al. Tioman virus, a paramyxovirus of bat origin, causes mild disease in pigs and has a predilection for lymphoid tissues[J]. Journal of Virology, 2008, 82(1):565-568.